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对目前临床分子诊断市场的分析与思考

对目前临床分子诊断市场的分析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9-07-01  浏览次数: 52
  

预测越来越多的医院将会自己开展分子诊断业务,原因如下:

 

 

 

01

政策因素

 

随着医改的进行,如药品零加成、DRG付费、耗材零加成等等,在医保账户的巨大压力之下,医保控费越来越严格,而医院又是自负盈亏的,所以医院有创收的压力;它们会尽可能地把各种医疗检测业务揽入自己的怀抱,只要投入产出合适,很多医院都会自己开展。

 

 

02

质控因素

 

站在医院的角度来看,外送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是难以掌控的,至少理论上是难以掌控的。比如第三方公司可能会用替代试剂,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儿,尽可能低地降低成本,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所以有时候导致质量不稳定是难免的。

 

 

03

风险因素

 

如果医院自己做,即便发生质量事故,医院是第一责任承担主体,而外送第三方则要复杂得多,因为其间掺杂了医生个人的利益关系,很多医生现在对风险是高度敏感的。此外,对于肿瘤伴随诊断来说,进入医保报销的药物往往需要医生签字,如果是第三方的报告,则医生签字就会很谨慎,而医生签字与否又直接影响到病人的钱袋子,最终会影响患者的送检决策。以后医保可能会规定没有通过CFDA认证的第三方检测产品不予报销。

 

 

04

价格因素

 

外送检测由于需要同时给医生和第三方检测公司(包括代理商)留出利润空间,所以价格不会太便宜,而如果医院自己开展业务,则可以省去一部分,价格上更有优势。

 

 

 

同时,具备以下特点的检测项目医院可能仍然会选择外送:

 

 

 

01

带有研究探索性质的

 

比如说不仅仅是简单地判断有无的情形,还需要做一系列的研究探索的情形,这种往往是带科研性质的。

 

 

02

一些复杂的、投入成本很高的项目

 

由于一个医院能够服务的患者数量毕竟有限,所以高投入的压力可能会让他们选择外送。这会导致两个结果:

1,具有超强实力的医院可能仍然会自己开展;

2,那些实力差的第三方会被淘汰掉,因为它们能提供的检测项目医院慢慢地也能自己开展了,而医院不能自行开展的项目的由于成本压力第三方公司自己也选择了放弃,那么对于这一类第三方公司来说其存在的市场需求属性必然就大大削弱了,剩下的就只有靠价格优势,而价格优势又会带来风险问题、人才流失问题,所以必然不长久。

 

 

03

一些零星的,小众的检测项目

 

医院不可能为每一种检测业务都自建产品线,所以这种流量很小的业务还是大概率会寻求和第三方合作,但同样的,那些实力不济的第三方也没机会。

 

 

 

对于目前主要以第三方检测业务为主的小公司而言,需要认真考虑上述可能性,提早布局,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01

持续投入技术研发

 

争取在技术上有一定的优势甚至是不可替代性,这样即便医院自己开展业务,他们也有可能会在技术上需要第三方公司的支持或产品。此处所说的技术研发,不一定非得是高精尖技术,如果能在降成本和可靠性上取得良好的均衡也是很不错的,比如说艾德生物的试剂盒这些年在医院里就卖得挺好。

 

 

02

提早尝试和医院共建检测中心

 

大家利益分成,就像现在很多医院的检验科都是外包给第三方一样,或者是和第三方合作一样。即大家绑在同一条利益船上,这样被替代的难度就高很多了。

 

 

03

及早做好向CFDA拿证的准备

 

除了医疗产品本身需要被监管之外,在医保政策趋严的大背景下,那些没有拿证的产品迟早会面临支付难题。就像现在的各种医疗AI产品一样,如果找不到稳定合法的支付渠道,就只能是通过各种名目创收,然而始终都无法长久。

 

 

04

一定要做好代理商管理

 

尽可能地直接和某些重要医院及重要医生接触构建稳定的合作依赖关系,不能完全被代理商绕过,否则最后可能会变成为代理商打工的,被代理商绑架甚至替换掉的风险就无法避免;此外,对代理商的资质和行为管理也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否则你就是最大的受害者,从最近博奥爆出来的肿瘤靶向药检测报告造假一事儿上就能看出来(事实上此类事件早有发生)。这尤其要给初创小公司提个醒,代理商的利益和你的利益很可能是不一致的,你关注的是长期利益,是公司的品牌的持久打造和经营,而代理商关注的往往只是挣钱,甚至是挣快钱,所以一开始你依赖代理商打开市场是不得已的,甚至是合理的选择,但如果你任由此发展,一直默默无闻地站在后台,那么你将来大概率是会后悔的,关于医疗行业里的代理商管理,足够单独写一篇文章来论述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综合医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