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耗材联动政策能否扭转以耗养医——医疗器械行

耗材联动政策能否扭转以耗养医——医疗器械行

发布日期:2019-07-15  浏览次数: 123
  

从6月份以来,医用耗材成为医疗器械行业热门的话题,6月15日,北京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北京近3700所医疗机构按医用耗材进价收费,全面取消医用耗材5%或10%的加价政策。接着6月18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网站发布《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下称《通知》)。《通知》明确医用耗材的管理对象、管理内容和监管措施。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医用耗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医用耗材全生命周期可溯源。

 

收集大量信息之后发现,在耗材联动政策之后,目前国内对两个方面信息讨论较为热烈,一方面是耗材联动政策能否扭转以耗养医,另一方面医疗器械行业该如何应对此番国家出台的政策。

 

 

 

耗材联动政策能否扭转以耗养医

 

 

正如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公立医院仍然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药品收益,仅仅取消耗材加成也不可能彻底解决以耗养医的痼疾。随着2015年以来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和药占比考核两项政策落地之后,公立医院全面转向以耗养医。

 

在2013年到2017年之间,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变化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药品收入占比从39%下降到31%。第二是卫生材料收入从9%上升到12%,其中又以三级公立医院卫生材料收入上升最为明显,2017年已经达到了14%。第三,公立医院服务收入和检查收入分别上升了2个和1个百分点。

 

虽然耗材加成取消了,但参照药品加成取消之后的趋势,公立医院将仍会通过多种手段来从耗材获取收益。在药品加成取消之后,公立医院仍然通过发展新型供应链模式或广泛开展药房托管等模式继续从药品上获利,但在院内已经很难再继续从药品获得利益,需要与外部搭建特殊渠道来变现。随着药房托管在全国范围内的取消,公立医院目前在药品上的利益集中在院边药店,未来不排除引发监管进一步的加强,形成新一轮的猫鼠博弈。

 

总之,终止耗材加成只是阻断了一种最为直接的医院依靠产品获利的模式,但各类其他模式仍将继续蓬勃发展。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医院的经济动力和运营模式,再加上组合监管工具的使用,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

 

 

 

医疗器械行业该如何应对?

 

 

结合政策风向,积极应对改革。医疗器械企业应该顺势而为,优化产品线布局,合理测算市场潜力,谨慎拓展以应对政策压力;通过运营提升,优化成本费用控制;利用政策窗口期,推动以健康经济学为基础的价值导向的器械耗材控费模式;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业务模式创新,从而维持并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份额。

 

建议器械企业要做好几方面的应对

 

1、顺势而为,优化产品线布局,通过自主研发和产品引进,尽早实现产品差异化,把具有更大临床价值的产品推向市场,应对成熟及高竞争品种面对政策压力给企业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合理测算和市场潜力分析,合理谨慎地进行市场拓展,通过渠道拓展或下沉,提高产品的终端覆盖,应对价格下降和核心市场可能的份额带来的负面影响。

 

3、通过运营提升,提升成本和费用控制能力,提高产品生产管理、渠道、终端销售推广的效率,形成其在未来招标和准入环节的竞争优势。

 

4、利用政策出台的窗口期,推动以健康经济学为基础的价值导向的器械耗材控费模式,深入挖掘产品差异化的临床价值,在收费、招采及各其它准入环节,证明其临床必须性和不可替代性。

 

5、结合自身产品优势、服务能力,或通过外部合作,进行业务模式上的创新,打造以医院合作及单病种诊疗为核心支持服务体系,提供产品以外的全方位客户支持服务,针对医院客户运营管理、临床科室及医生能力提升、患者关怀,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从而在政策压力下,维持并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