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酸背疼腿抽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成了中老年人的“标配”,甚至逐渐蔓延至年轻人。
随着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时会主动要求检测骨密度,但很少对骨健康密切相关的另一项检查——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有所关注。
我们人体的骨骼系统存在着新陈代谢,即每时每刻都有一定量的骨组织被吸收,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骨组织形成;不断地由新骨代替旧骨,这个过程就是骨代谢(又称骨转化)。
这一活动就会产生某些骨代谢产物以及伴随着相关激素的变化,所以我们通过检测血液中生化标志物与相关激素就可以间接推断骨骼的各种代谢状态,这些被检测的标志物与相关激素我们就称为“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检测是《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明确推荐的用于诊断骨质疏松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检验指标,能够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流程全程监测,早期评估治疗效果,观察疗效,预测骨折风险。
骨代谢标志物主要包括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基维生素D、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P1NP)、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降钙素(CT)等项目。
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的一种钙调节激素,主要作用是增强破骨细胞的数量及活性,促进肾小管及肠道对钙的回吸收,升高血钙。骨钙减少时易引起骨折,此时PTH分泌增加,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为甲状旁腺亢进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因此,可作为疾病监测和疗效评估的有效指标。
人体维生素D的来源其一是日光照射后由皮肤合成,其二是通过食物(牛奶、鸡蛋、鱼肝油等)补充。25-羟基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及骨质钙化,当其在血清中缺乏时会引起骨吸收增加,促进骨质流失,引起骨质疏松。
β-CTX含量变化反映了骨吸收程度、骨质流失增加,以致骨质疏松症和变形性骨病的发生,所以临床主要用于检测骨质疏松症或其他骨疾病的抗吸收治疗疗效。
反映成骨细胞合成骨胶原的能力,是构成检测成骨细胞活力和骨形成的实验室基础指标,被广泛用于骨质疏松疾病的治疗,联合骨密度检测对评估疏松患者的骨折风险是一个非常好的指标。是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推荐监测和随访的指标。
各种骨代谢疾病均可引起该指标不同程度的升高,对于监测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有较高的价值。
1.患有或疑似患有骨质疏松及骨量减低人群;
2.有明显临床症状,如全身肌肉骨关节不适、足跟痛全身疲倦乏力;
3.有身高变矮、驼背、骨折等情况;
4.全身钙质异常迁徙沉淀(如各类结石病)以及转移性血管钙化(如血管硬化、动脉斑块、心脏瓣膜钙化等);
5.免疫力低下、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6.大部分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
骨代谢标志物主要包括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基维生素D、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P1NP)、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降钙素(CT)等项目。
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的一种钙调节激素,主要作用是增强破骨细胞的数量及活性,促进肾小管及肠道对钙的回吸收,升高血钙。骨钙减少时易引起骨折,此时PTH分泌增加,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为甲状旁腺亢进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因此,可作为疾病监测和疗效评估的有效指标。
人体维生素D的来源其一是日光照射后由皮肤合成,其二是通过食物(牛奶、鸡蛋、鱼肝油等)补充。25-羟基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及骨质钙化,当其在血清中缺乏时会引起骨吸收增加,促进骨质流失,引起骨质疏松。
β-CTX含量变化反映了骨吸收程度、骨质流失增加,以致骨质疏松症和变形性骨病的发生,所以临床主要用于检测骨质疏松症或其他骨疾病的抗吸收治疗疗效。
反映成骨细胞合成骨胶原的能力,是构成检测成骨细胞活力和骨形成的实验室基础指标,被广泛用于骨质疏松疾病的治疗,联合骨密度检测对评估疏松患者的骨折风险是一个非常好的指标。是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推荐监测和随访的指标。
各种骨代谢疾病均可引起该指标不同程度的升高,对于监测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有较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