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黏膜主细胞合成及分泌的胃蛋白酶前体,分为胃蛋白酶原Ⅰ( PGⅠ),胃蛋白酶原Ⅱ( PGⅡ) 两个亚群。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过程中,均伴随血清PG 的相应改变,且PG 已成为胃黏膜病变的良好诊断指标及其治疗和预防过程中的监测指标。近年来,血清PG 含量的变化与胃部疾病间的相应关系及其作为胃病初筛手段的应用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3]。通过检测经胃镜检查后对象的血清PGⅠ、PGⅡ及PGⅠ/PGⅡ值的变化,初步探讨PGⅠ、PGⅡ及PGⅠ/PGⅡ与胃部疾病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3 年2 月- 2013 年4月因消化道不适在义乌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315 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胃镜检查,胃镜型号为EG - 450WR5 及GIF - Q260,胃镜检查正常115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73 例,胆汁返流性胃炎55例。其中76 例患者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病理结果正常31 例,黏膜慢性活动性炎28 例,肠化生、异型增生17 例; HP 阴性39 例,HP 阳性36 例。
1. 2 方法
采集所有对象静脉血5ml,离心取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具体使用试剂和仪器略。
2 结果
2. 1 按胃镜检查结果分组比较
与正常组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PGⅠ、PGⅡ值明显升高(P <0. 05),而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胆汁返流性胃炎PGⅠ、PGⅡ及比值变化均不明显(P > 0.05)。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胆汁返流性胃炎相比,前者PGⅡ明显升高(P<0.05),PGⅠ及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按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比较
与HP 阴性组比较,阳性组PGⅡ明显升高(P <0. 05),PGⅠ/PGⅡ比值明显下降(P<0.05),PG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 3 按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分组比较
与病理正常组对照,黏膜慢性活动性炎PGⅡ值明显升高,PGⅠ/PGⅡ比值明显降低(P <0. 05),PG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肠化生、异型增生,PGⅡ值升高(P <0. 05),PGⅠ及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肠化生、异型增生组比较,PGⅠ、PGⅡ及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3 讨论
目前胃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我国还是亚洲国家中胃癌的特别高发区,诊治情况一直不太理想。有研究表明,胃癌手术后5年存活率约为30% ~ 50%,其中,进展期胃癌术后生存率约为40%,而早期胃癌约90%,因此,早期发现及诊治已成为提高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唯一途径。当前,普通胃镜检查及活检作为诊断和监测胃病的主要手段,被视为确诊的“金标准”。但目前普通胃镜检查尚不能作为一种普查手段。近年来,通过血清胃蛋白酶原测定作为胃病普查及胃癌预防干预计划已实施。
随着胃炎的不断变化,正常腺体功能和酶的产生都会受到影响。胃蛋白酶原(PG) 存在两种主要类型,PGⅠ和PGⅡ,这两者均是由胃底主细胞及颈黏液细胞分泌,其中PGⅡ还能在胃窦部的黏液细胞及近端十二指肠的Brunner 腺体中合成。
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Ⅰ/PGⅡ比值明显下降,结论与本实验结果不一致。分析认为可能与发生萎缩的部位有关,本实验主要以胃窦部萎缩为主,而文献中并未提及萎缩部位,有待今后展开进一步研究。有文献报道,HP 感染后血清PG 水平会相应受到影响,起初是PGⅠ、PGⅡ值均升高,比值下降,和本实验结果一致。有资料显示,在早期胃癌中,患者血清PGⅠ、PGⅠ/PGⅡ比值显著下降,与本实验结果不符,分析考虑是否由于比较例数过少所致,待进一步研究。
对病理资料分析过程中发现,黏膜慢性活动性炎患者均伴随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同时实验数据分析均显示PGⅡ值明显升高,PGⅠ/PGⅡ比值明显降低(P<0.05),说明胃蛋白酶原检测中,PGⅡ升高,PGⅠ/PGⅡ比值下降时,提示患者感染HP 同时患黏膜慢性活动性炎的几率较高。
总之,PGⅠ、PGⅡ及PGⅠ/PGⅡ比值的变化与胃黏膜病变存在一定的关联,对鉴别临床各种胃部疾病的参考意义还需今后进一步的数据累计及研究。